贵州法治报:水城区检察院用“检爱”守护“古村”
来源:贵州法治报 责编:张齐云 时间:2023-08-15 浏览次数:8048

乌蒙磅礴、江水奔腾。古老的吊脚楼有绿水青山作伴,犹如一幅山水画卷。从吴王大山山顶俯瞰,一道道梯田层层叠叠。几株古老的大榕树挺立在村子边上,树前乌都河水缓缓流淌……这就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天门村。

来源:贵州法治报

全区最后一个“世外桃源”

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于2014年被住建部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

鸟瞰天门

吴王大山高耸入云,矗立在天门村北大门,世代守护着天门村。传说吴三桂西征时曾驻守此地,因而得名。郁郁葱葱的古树环抱着村落六个自然寨以及在此繁衍生息的千余布依族人。从前,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地理位置偏远,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鸭场寨的杨应选老人,每天都要带锄头上山,走过一段岩石林立的羊肠小路,来到半山腰一座古老墓地。锄锄杂草、修修树枝,时时照看和守护这座古墓,几乎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座古墓里,安睡着我们天门村布依人最早的祖先,埋藏着天门村布依人的根与魂。”杨应选说。不忘根本、铭记过往、感恩祖先,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永久遵循的生活准则。

公路没通之前,村民想要出村,得在绝壁上攀登长达一两公里的石梯,并经过一道只能看见一线天空的石门,故称为天门。在天门村,一座座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是这里的布依族人世代生存的家园,也是布依族人的智慧结晶。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比较贫瘠的土地上,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懂得土地的可贵,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天门村,人们将每一寸肥沃的土地都用来耕种,而自己居住的吊脚木楼则建在陡峭、贫瘠的山坡上,年代最久的吊脚楼已经有几百年历史。

“天门村的吊脚楼建筑群,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水城区文旅局局长晋儒豫介绍,“全区的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中,天门村也是唯一一个保护得比较好的。”

检察官与天门村的“不解之缘”

一次偶然的调研,六盘水市水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赵艳来到天门村,展现在她面前的是一条条古朴干净的石头小道、一栋栋布依风情的吊脚木楼以及沾着雨露的芭蕉树、枝繁叶茂的古菩提、吱呀作响的织布机……映入眼帘的古风古貌,处处都透露着岁月的沧桑感和厚重感。

“我仿佛穿越时光到了另一个世界。”赵艳不禁惊叹。

但是,惊叹的同时,细心的赵艳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天门村古树大树和民族传统建筑风貌均存在监管和保护不到位的情况。

“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赵艳与同行的同事说。于是赵艳立刻安排启动对天门村的保护调查。从此,水城区人民检察院与天门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在随后的走访调查中检察机关得知,天门村是布依族人600多年来世代生活的家园。全村有178栋木瓦结构、别具一格的吊脚楼,织布、刺绣、牛耕等传统生产方式以及酒令、唢呐、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保留至今,获得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检察官开展古树大树保护调查。


此外,布依族同胞崇尚自然、敬仰自然,天门村有73株榕树、清香木等古树大树,以及数不清的其他树木,层层叠叠的绿意染尽了每一个角落。但是,调查显示,这些古树大树中,林业部门仅挂牌保护了36株,已挂牌的古树大树中,也存在部分标识牌损毁丢失等情况,导致天门村部分树木缺乏科学养护、处于无保护状态,且有可能面临被损坏、砍伐等风险。

“每一棵古树大树都有美丽传说,我们要和林业主管部门协调联动好,通过他们的履职把这些古树大树全部都挂牌保护起来,决不能让这些森林瑰宝受到伤害。”赵艳与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达成共识,“要保护好天门,必须要保护好这里的每一棵古树大树。”

保护古树大树就是保护历史和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检察职责之所在。2022年1月18日,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向水城区林业局发出督促其履行保护古树大树的职责的诉前检察建议。同时,赵艳还多次向水城区委主要领导汇报、带队主动到区林业局沟通协调,共同研究古树大树挂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协助林业部门解决挂牌保护、整改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2022年3月3日,在天门村一棵被当地村民称为“火神树”的古榕树下举行水城区古树大树管护挂牌启动仪式。水城区人大、区政府、宣传部、林业局和花戛乡等部门主要领导共同出席了挂牌启动仪式,检察机关的积极履职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肯定和点赞。

据林业专家估测,这棵被当地村民称为“火神树”的古榕树已经有约1200年的树龄。

“现在这些古树大树被挂牌保护起来,别人不敢破坏,我们也放心了。”现场的村民纷纷说。

随后,林业部门以挂牌仪式启动为起点,在水城区乡镇街道、国有林场对所有古树大树全面开展复核和挂牌保护工作,每株古树大树的管护责任被明确到人,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巡查看护。还对部分古树针对性设置了保护措施,在普法宣传中加入了禁止砍伐损坏古树大树的内容。

为了持续跟进监督,确保古树大树挂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赵艳带队深入花戛乡各个村落开展古树大树保护调查。哪一棵古树长虫了,哪一棵古树枝断了,哪一棵古树需要支架保护了,她都了如指掌。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检察官还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有关古树大树保护的法律法规,他们走遍了花戛乡每一个村寨,关于古树大树保护的宣传也到了每一个村寨。

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178栋吊脚楼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服务大局和司法为民,通过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找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切入点,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在推进古树大树保护工作后,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公益保护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通过对天门村启动专项调查,水城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天门村现有六盘水市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布依族吊脚楼建筑群,全村有木瓦结构吊脚楼178栋。但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户擅自新建、改建、扩建(构)砖混结构建筑物,导致天门村原有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新增不相协调的元素,造成民族传统文化遭受一定程度破坏,且破坏行为至今仍然在持续。另有部分吊脚楼柱头被蛀虫啃食,使吊脚楼存在倒塌等安全隐患。此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够、人居环境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不够融合也是天门村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巩固传统村落保护成果,提升发展质量,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4月12日,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同时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花戛乡人民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对天门村履行监管保护职责。

检察官在天门村调查吊脚楼安全隐患。

“在天门村,一栋布依族吊脚楼就是一个布依族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者。”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负责人罗应说,“这些吊脚楼是有生命的,一定要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好这些吊脚楼,178栋,一栋也不能再少了!”

在水城区人民检察院的推动下,水城区财政部门积极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天门村保护和发展,水城区住建局邀请了省住建厅专家组到天门村开展现场评估,制定《六盘水市水城区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表》,并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取代理机构对水城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中131栋吊脚楼进行了修缮加固,建设消防栓22个,铺设消防水管6公里,新建消防水池3个,落实天门传统村落消防巡查人员3名,有效解决了消防安全问题。

天门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食宿等极其不便,为便于持续深入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天候保护天门村传统文化、特色建筑、古树大树,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在天门村挂牌成立了“检爱古村”工作基地,以此为依托,该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坚持定期到天门村实地走访巡查,还在当地村民中聘用了6名义务监督员,对吊脚楼建筑群、古树大树保护进行巡查和日常监督。

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北盘江畔,天门村小寨组正中的一栋吊脚楼里,住着一个常年制作唢呐的布依族老人。他叫王华朝,是天门村布依族唢呐制作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16岁开始,王华朝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唢呐、吹唢呐。

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是布依族重要的乐器,也是布依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布依族历史,传承了布依族文化,唢呐吹奏是布依族人表达情感寄托、凝聚人心的活动载体。

王华朝说:“在我们天门村,每逢结婚嫁女、丧葬祭祀、上梁立柱等重大节日聚会都要吹奏唢呐。但是,目前天门唢呐的生存状况并不太好,不少年轻人都不再学习唢呐了。”一提起唢呐,王华朝满脸忧虑:“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了,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没时间学习唢呐制作和吹奏,我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我们的唢呐技艺,帮助我们把这个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发掘手工,保护非遗,尊重自然,传承文化,是王华朝一生的心愿。

作为六盘水布依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天门村至今保留着织布、刺绣、牛耕等传统生产方式,以及酒令、唢呐、祭祀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在履职过程中,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发现,天门村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但由于保护和管理不到位,这些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存在资金、项目方面保障不够等情况。此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亡艺绝”的处境,且这些问题在全区均不同程度存在。

原水城县人民政府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管理细则》规定,凡列入县级以上(含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每人每年发放5000元扶持经费,用于传承人从事整理记录出版技艺资料、授徒传艺、学术交流等有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该经费未发放到位。  

为保护村传统文化,切实推动水城区“非遗”保护和传承,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及时启动公益诉讼办案程序,于2022年10月对水城区文化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制发送达《磋商函》《事实确认书》以及《磋商意见书》,通过开展诉前磋商督促其依法履职。

现在,包括王华朝在内的水城区各级非遗传承人扶持经费已全部发放到位,王华朝的唢呐制作和演奏技艺也已经确定由其侄子传承。每次路过王华朝的吊脚楼,都能看到其带着侄子一起制作唢呐,学习吹唢呐。  

“看到王华朝老人的心愿满足了,他的唢呐不会失传,我们就放心了。”办案检察官罗应一脸欣慰。  

为让天门村的自然美景、民族风情走出大山,为当地乡村振兴积极贡献力量,同时凝聚更多保护传统民族村落合力,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加大宣传力度,相关工作被《检察日报》《贵州日报》《贵州法治报》等媒体多次报道。2022年9月,该院以推动天门村公共利益保护为素材拍摄的微电影《天门》荣获省检察院“2022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作品展播”“微电影类”一等奖。

“保护好天门,还天门以古朴、宁静、和谐、美丽,是检察机关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职责所在。”赵艳说,“我们将进一步积极能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着眼服务大局,着力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用‘检爱’守护‘古村’,让人们在天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通讯员 罗应 周政)

分享到: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微信
微博